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2014春/金門。莒光樓、建功嶼落日步行去




















莒光樓,是民國四十一年為表彰金門歷次戰役英勇官兵,並揭示「毋忘在莒」訓示所建。

民國四十二年秋,莒光樓構築完成,期間所花費的人力、財力相當龐大,

當時金門軍民動員加入構工行列,發揮了戰地的金門精神。樓高三層,

為仿古的宮殿城樓形式(民族形式)建築,頂樓題額「莒光樓」三字,

為大二膽之役戰鬥英雄賴生明所書。

賴生明原是小兵,在民國三十九年大二膽戰役,

在火線中完成連長交付的命令,勝利後被視為民族英雄。


















登上莒光樓的最高樓,可以遠眺小金門及建功嶼,

還可以欣賞美麗的夕陽,

幾乎是遊客來到金門必訪的景點。



建功嶼位於金門島金城鎮南門浯江溪口,面積約五百平方公尺,

在歷史的記載中名珠嶼,又名鰲嶼、董嶼。

在清末民初時期,據說當地百姓將一些末期痳瘋病患移入島內,任其自生自滅,

故亦稱「痳瘋島」、「汰孤礁」,致人人聞之卻步。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在此建立據點並興設雄獅堡、同安渡頭及延平郡王祠營區,
建置嚴密交叉防禦火網,扼控金烈水道。民國四十九年經內政部核准,改名為「建功嶼」,

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廿日金防部為因應地區「精實案」,縮減兵力,駐軍撤守,

景觀斷呈荒廢,但由於人為之干擾減少,竟成鳥類群聚的世外桃園。

民國九十一年金門縣政府為發展觀光需要,進行設施規劃、整建,

使其成為民眾及遊客休憩活動的最佳去處,體驗金門不一樣的風情與美景。


















2013年,金門建功嶼出海口立起了四尊高達三公尺的巨型裝置藝術《牡蠣人Oystermen》,

這是芬蘭建築家兼藝術家Marco Casagrande應2013金門藝術節之邀而作。

Marco Casagrande為創作而在金門住了一陣子,品嚐當地的石蚵料理,

也體驗了當地人採石蚵維生的生活,累積了一定的生活靈感後才作出這件作品。

從作品外觀與命名,都相當切中金門養蚵文化的在地特色。

另外,因為高度與特殊的LED燈裝置,海水漲退潮、夜晚時分,

「牡蠣人」與四周的海岸會形成不同的景觀,充滿在地風情的美感,

讓設計界與地方人士都驚艷不已。




















退潮時可以沿著石板路走到建功嶼上,

遙思當年鄭成功遠望唐山、痲瘋病人囚居、官兵駐守的日子,

再看看今日的落日景緻,

我們儘管在不同時光,

都還是面對同一片海峽和同一個落日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